距今七千多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就有出土木構卯榫,這種凹凸錯落的“陰陽藝術”,不僅給中國家具的造型形態帶來了無限神秘感,而且以它精練完美的模樣,巧妙合理的方式成為一份最富有科學色彩的、體系完整的文化奇跡。
傳統家具卯榫的構造和組織,最早是由我國優秀的建筑設計師楊耀總工程師精心測繪制圖的。
其中有明榫、悶榫、格角榫、紅木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燕尾榫、穿帶榫、勾掛榫、掛榫、楔釘榫、夾頭榫等等幾十種。如以夾頭榫為例,通常在案桌腿料上端開出槽口,嵌入牙頭和牙條,然后將端頭的出榫部分裝入面框的卯穴之中。這種構造的優點是運用牙條的邊長來增加與桌面的接觸部位,增強物體剛性結點的力度,又利用牙頭的形式加大了牙條與腿端相接的面積,更使牙條與案腿之間構造穩固堅牢。這種卯榫是功能的,也是科學的,更是藝術的,在這種丁字形的案腿卯榫構造中,還因材型和部位的不同,結合方式和組織方法又有不同的種類和差別。
許多卯榫的構造,千百年以來使中國家具制造充分地發揮了木材自身材性的特點,造就了家具形體造型的獨立式樣,它不需要采用其他任何材料和手法進行連接和加固。
由此,在現代紅木家具生產中,應當充分運用我國傳統卯榫構造,更好地實現現代紅木家具形體與功能的統一設計,體現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制造成果,杜絕一切虛設與假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結構傷害。